穿书之撩夫日常 - 第104章
对于奖励不奖励,曾明川不放在心上。
他之所以这么做,一个确实是想让老百姓们的日子更好过些,再一个是想给自己留个后路,不管他以后的际遇如何,去到哪里,这里都是他的根,他总是要回来的。
曾明川家的玉米产量比村长家的还多,原本只有几个邻居知道,后来渐渐传了出去。
好多村民想知道增产的秘诀,但没人去问,一个是跟曾明川不熟,一个是怕人家不说。
他们正纠结着,赵永平让人通知了各家各户,八月三十,各家都要派出一人到村前的大柳树下集合,他要说说关于庄稼增产的事儿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村民们的议论声更大了。
有人说,难道是曾明川把庄稼增产的秘密告诉村长了,村长要告诉给村民?
有人说,曾明川又不傻,怎么会把这么大的秘密告诉别人?
不管村民们是怎么猜测的,到了八月三十这天,大柳树下的空地上已经坐满了村民。
说是让每家来一个人,到了空地上一看,好多户都是全家都来了。
望山村一共一百六十八户,四百多人,如今在大柳树这的,足足有三百人。
赵永平敲了下锣,下面的议论很快安静了下来。
“今年曾明川家的玉米,一亩收了六百多斤,想必大家都知道了。大家肯定很想知道这增产是怎么做到的。曾明川虽然贵为秀才老爷,却不是藏私的人,他愿意把土地增产的方法告诉大家。”
下面有人大喊,“曾老爷仁慈!”
李一程听了只想笑,他们为何会面不改色的叫一个十六岁的孩子“老爷”?只因为他是秀才吗?
曾明川走到前面,不愧是秀才老爷,他站在那里,蓝色长袍衬的身材挺拔,神态放松,双目有神,还真有大家风范。
“各位乡亲们,我也是偶然得到了这个沤肥肥地的法子,如果大家相信我,就跟着我做,如果大家不相信,可以不做,这个不是强制的。”
曾明川声音洪亮,虽然带着几分少年音,听上去却让人信服。
牛顺利大喊:“我们相信你,明川,你尽管说。”
他身边的人也都喊“相信。”
曾明川抬手做了个安静的手势,“既然这样,那我就跟大家讲一讲。你们要是没听明白,尽管提问,我肯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。”
曾明川花了将近一个时辰,将如何沤肥和如何施肥的法子说了。
等他说完了,底下的人果然有很多问题。
他们对于沤肥的效果没有什么疑问,问题都是在制作的过程和施肥的过程中。
曾明川一一给与了解释,但想问的人太多,有些问题光说说不清楚。还有人一再追问曾明川什么时候沤肥,他们要怎么跟他学习。
这个问题曾明川李一程已经跟赵永平讨论过了。
赵永平道:“想学习沤肥的村民们到我这里来登记,一户只登记一个名字,我会把人分成十户一组,每一组派一人到曾家学习如何沤肥。等这人学会了,再交给其他人。离土地上冻还有两个月,咱们轮流学习,不会耽误的。”
有了赵永平的一锤定音,众人这才恋恋不舍的离去。
沤肥的事情这么定了下来,曾明川和李一程也算是了了番心事。
收了玉米,翻地之后就要种冬小麦了。
李一程跟曾明川一起下地,再次体会到了干农活的辛苦。
难怪现代年轻人都往城市里逃,这农活真不是人干的。更重要的是,这里没有机械化,他家里更是连头牛都没有。
曾明川不舍得他去,但李一程也不舍得曾明川一个人忙活,每天都跟着他一起去。
看着地里忙碌的人们,李一程感慨,这地里种了小麦种玉米,种了玉米种小麦,土地都没有歇息的时候,还不施肥,怎么能有好的收成呢?
但老百姓也是没有办法,除了土地,他们一无所有,只有多种庄稼,他们才能吃饱穿暖,才能缴纳足够的税赋。
想到这里,李一程更加确定教大家沤肥是正确的了。农家肥是最养地的,地养好了,才能多收粮食,才会让百姓们的日子过的好一点儿。
忙活了四五天,曾明川和李一程才把家里的两亩肥田翻好,种上小麦。
剩下那十亩地,因为不种小麦,所以不着急收拾,给曾明川时间教大家如何沤肥。
曾家也要沤肥,所以就在曾明川房后原本沤肥的地方,曾明川一边做一边讲解。让他欣慰的是,来的村民们学习的很认真,没有一个人说臭,怕吃苦。
因为家里没有养猪,曾明川教会第一批村民后,他家的粪池只堆了一大半。李一程倒是不急,这个是可以不断往里添加的。
学会的村民自然会去教其他人,曾明川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。
地里没有活儿了,天气也冷了下来。
李一程想起曾明川上县学的事儿了。
第93章 【093】辣椒酱
说起去县学读书,曾明川内心也是比较矛盾的。
他当然想去县学读书,那里有全县最好的老师,有能相互讨论问题,相互督促进步的同窗。
但他去了县学,是住在县城还是每天回家?
县学不管住宿,他需要租房或者住客栈,花销太大。
如果走读,家里没有牛车,光靠走路,一天来回两个时辰,不太现实。
添加书签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